《皇朝秘史》(183)
三月十六日晨,精疲力尽的玉凤军团在追击敌军近两百里之後,暂时停止了追击残敌的行动,就地休息。而蛮族军队继续西逃,脱离与帝国军队的接触。在两天的大决战中,蛮族军队三十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玉凤军团战死者亦达八万人之众,帝国地方部队伤亡十余万人。
从三月十一日蛮族军队兵临城下,到十六日玉凤军团胜利退出战斗,中间仅仅五天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五天中,在见证了炎黄族三千年西域开拓史的日落城下,蛮族军队为数五十万人的超级大军全军覆没,而玉凤军团也付出了伤亡近十五万人的惨重代价。这场战斗从此被称为“日落血战”日落城再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显赫威名。
三月十七日,在经过短短的一天的休息之後,阴玉凤下达了一个平生最疯狂的命令,但也正是这个命令为她成就了後世永远无法达致的不世威名!
她决定亲率“凤翔军”对西域蛮夷发动千里亡命追击。她要利用这次的大胜之机,向西域蛮子发动大胆的攻击,希望能够将瞻敢向她发动挑衅的伯林族以及其他部落变成永远的历史名词,就像当初被她剿灭的土喇人的命运一样。
阴玉凤命令除“凤翔军”外所有的军团将士都通通留在原地继续修整,并要求这些不参战的军队将自己所有的坐骑都交出来供给“凤翔军”使用。
半天的时间,仍然拥有四万多骑兵的“凤翔军”便从其余兄弟部队徵集到了为数约十八万的战马。阴玉凤给所有的“凤翔军”骑兵每人配备了四至五匹战马,以供他们沿途轮番更替使用,这样他们就可以日以继夜的赶路,而不用担心马匹体力不支的问题。在一切都准备奸之後,阴玉凤亲自率领她的亲卫铁军向距离日落城一千余里的伯林人的老巢出发了。
一路上“凤翔军”马不停蹄,吃暍拉撒睡等一切活动全都在马背上进行。
他们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千里狂赶,沿途不知道剿灭了多少蛮族人的零散败兵和聚居营地。
在日落城下败退的西域蛮族军队完全没有想到经过苦战之後的帝国军队会尾随追来,更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敢打破惯例追击到如此遥远的西边来。他们摆脱帝国军队第一日的追击之後,就以为帝国军队会像往日一样主动撤回日落城,所以丝毫没有任何警戒,各自分手之後便无精打垛地踏上回归本部落营地的路途。这些残兵败将完全没有防备帝国军队追击的念头,他们的部落本营也同样没有准备。所以当帝国军队从後面追上他们或者是攻进某个部落营地的时候,这些昔日骄横强悍的蛮族战士几乎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便一个个被帝国军人干掉了。没有了战士的保卫,那些毫无防备的只剩下老弱病残的部落营地更是轻而易举地就被凤翔军给扫了个精光。
到三月二十九日为止的十三天时间里,玉凤军团的将士已经狂进了一千四百多里,横扫了几乎包括所有西域蛮族部落营地在内的广阔西域土地。
在漫长的追击过程中,凤翔军的将士清剿了八十多个蛮族部落的营地。
由於人力不足,加上急於行军追击逃窜之敌,凤翔军根本无法照顾俘虏的庞大数量的蛮族老幼妇孺。如果要继续前进,他们就只能放弃这些俘虏的部落民众。可是阴玉凤却绝不愿意这样做。一来她不愿意放弃奸不容易才俘获的如此众多的蛮族俘虏:二来也担心如果自己的军队放任这些部落民众不管的话,将来对方会继续为害帝国,後患无穷。因为在历史上没有被彻底歼灭的蛮族部落经常在弱小的时候举族逃走,强大之後又回来对帝国横加骚扰。
这样的例子简直是数不胜数。阴玉凤可不愿意自己成就新的类似事例出现。除此之外,阴玉凤还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她害怕这些看似弱小的老幼妇孺会在自己的後路上阻挠,从後面袭击、骚扰她追击残敌的军队。也许常人会觉得这样的骚扰对强大的凤翔军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危险。但是阴玉凤作为一个无敌的统帅考虑问题自有其独到之处。阴玉凤担心在长途奔袭之後凤翔军的战斗力将会急剧下降。
如果在平时那些蛮族老小的骚扰对凤翔军来说自然是不足挂齿,但是等到凤翔军奔袭千里之後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到时候如果让这些普通的部落民众携起手来,在凤翔军精疲力竭的时候加以偷袭,也不是没有翻本的可能。
阴玉凤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次亡命追击本就是一场冒险的军事行动。
胜则完胜,可以全歼伯林蛮族;败则大败,凤翔军将全部葬尸异域。她希望能够藉著大胜之机剿灭蛮族的根基,但是也一定要预防任何可能发生的危险。
在这场赌博似的军事行动中,在这充满危机的长途行军中,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只要有一个风险没有被重视,她的军队就有可能全军覆没。阴玉凤绝对不会犯任何类似的错误。正是基於以上的担心,左思右想之後,阴玉凤终於决定要对蛮族部落的民众来一个斩草除根。几乎是毫无人性的,阴玉凤悍然下达了帝国历史上罕见的“尽屠令”命令手下将士将沿途遇到的所有蛮族部落通通屠杀精光。
即使是二十多年前全歼土喇族的战争中,阴玉凤也没有下达这样惨无人道的命令。当时的土喇人虽然被玉凤军团全部歼灭了,可是俘虏的老弱病残也没有被屠杀殆尽。阴玉凤当时只是将俘虏的部落民众以家庭为单位强行拆散,然後将他们迁移到帝国内地不同的地方,让这些野蛮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改穿炎黄族的服装,说炎黄族的语言,慢慢同化为帝国的子民。
可是这一次由於进军速度太急、所占土地太广,俘虏部落太多的关系,阴玉凤被迫作出了这个在後代历史上引起诸多争议的残忍决定。虽然她也许内心并不愿意如此,但是她的命令终究还是下达了,而且被她忠心耿耿的亲卫铁军一丝不苟地执行了。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起小小的事件,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意外,在事後让人回想起来觉得是啼笑皆非,又有点毛骨悚然。
事情是这样的:在阴玉凤的命令中,有这么四句话:“对敌须狠,斩草除根,不留活口,永绝後患!”
命令下达後,在凤翔军的中低级军官里立刻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不是这样残忍的命令是否应该执行,而是命令中的“不留活口”是否包括了牛羊猪狗!短暂的争吵之後,凤翔军的军官们还是统一了意见,决定只要是活著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一律不留活口!
一个大队长对他手下的士兵解释了这样做的理由:“弟兄们,凤帅给我们下达的命令是”不留活口“!但是这个活口有没有包括牛羊猪狗呢?凤帅并没有说清楚,我们自然不得而知了!而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当然不可能再去请示凤帅,所以只能自行决定。现在看来,如果我们不杀尽牛羊猪狗,而凤帅的本意却是要连这些动物一起杀,那我们就是违命!就要死!如果我们杀了这些动物,就算凤帅本来没有打算杀尽动物,我们也只不过是多杀了一些而已,不会有违命之虞!所以上面的将领们已经决定,所有的东西,只要是活的,一律格杀勿论!”
就这样阴玉凤的命令被手下将士忠实而且是超额地执行了!
後世的人们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固然对凤翔军军官们的反应感到可笑,也对凤翔军屠杀时表现出来的残忍作风感到恐惧,但更多的却是为他们执行阴玉凤命令时那一丝不苟的态度而感到吃惊。而宫廷学者更是对凤翔军的这一行动大加赞赏,认为正是由於他们对凤帅的命令从来都一丝不苟加以坚决执行的态度,才使得他们有可能在凤帅的领导下成为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
当阴玉凤的命令下达之後,凤翔军将沿路上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部落营地都变成了地狱般的屠场。没有任何活的东西能够逃脱死亡的命运,老人、小孩、妇女,甚至孕妇通通被帝国的士兵斩杀当场。成群的牛、羊、猪、狗也被屠杀殆尽。部落的营地全都被放火焚烧。
昔日充满生机的西域大草原,如今成为了死亡笼罩的坟地。到处是被杀害的民众尸体,到处是燃烧的帐篷,到处是被成群屠杀的牲畜。几天之後,这些牲畜的死尸就将腐烂,到时候就算是有蛮族百姓能够在屠杀中侥幸存活下来,他也将面临著没有食物的悲惨境地。
阴玉凤看著沿途的血腥场面,脸上木无表情,心里却是波澜起伏。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心头到底是怎样一种滋味,是对胜利的喜悦?是对民众死亡的悲哀?是对大屠杀场面的不忍?还是对战败者的不层?也许每样都有吧!
三月三十日清晨,当初升的阳光从身後赶上在草原上奔驰了十四个昼夜早巳人困马乏的凤翔军将士的时候,阴玉凤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沐浴在阳光中,帝国的精锐骑兵们勒停战马,极目西眺。这里距离日落城已经有近两千里之遥,在目光所及的尽头,帝国的士兵们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山的影子。自从炎黄族人三千年前穿越日落山脉进入西域开拓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到达这么西边的地方,也是他们第一次横穿辽阔的西域大草原,见到传说中这遥远西边的大山。过去他们曾经无数次地听远行的商人讲述过这辽阔的大山,今天终於见到了!商人们还曾经告诉过他们,在山的那边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同样古老的文明。过去这些军人听到商人们的话之时始终都是半信半疑,不相信在比蛮族还要西边的地方会有文明存在。可是今天看到这传说中的大山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他们突然开始相信在那山的後边会有另一个文明存在。
不过这时候的帝国军人还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思考这些问题。精疲力竭的骑兵们十四天来第一次跳下了战马躺在踏实的大地上休息,感觉是那么的惬意。没过多久,除了放哨的士兵以外,几乎全部的勇猛帝国军人都沉沉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回到他们那在遥远东边的家乡……
回顾整个战争的过程,从太平贞治五年冬十月底蛮族寇边开始,到太平贞治六年三月中旬战争结束。西域蛮族联军以伯林族为主纠合了大小二十多个种族七十余个部落的兵力,前後共计八十余万人对帝国发动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规模进攻。
从战争一开始蛮族军队就确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倚仗人数上的优势,吃掉阴玉凤的“玉凤军团乙,攻陷日落城,进窥帝国本上。本来凭借其强大的军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无奈他们面对的敌人却是帝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超级名将帝国历史上仅有的五个大元帅之一,素有”无敌飞凤“美誉的阴玉凤,以及她所亲手锻造出来的”玉凤军团“。就像过去二十几年里发生过的无数次的战役一样,蛮族的进攻再次以惨败告终。这百年一见的大规模入侵最後却又一次成就了阴玉凤的赫赫战功。
相关小说
- 《皇朝秘史》
- 《皇朝秘史》(10)
- 《皇朝秘史》(100)
- 《皇朝秘史》(101)
- 《皇朝秘史》(102)
- 《皇朝秘史》(103)
- 《皇朝秘史》(104)
- 《皇朝秘史》(105)
- 《皇朝秘史》(106)
- 《皇朝秘史》(107)
- 《皇朝秘史》(108)
- 《皇朝秘史》(109)
- 《皇朝秘史》(11)
- 《皇朝秘史》(110)
- 《皇朝秘史》(111)
- 《皇朝秘史》(112)
- 《皇朝秘史》(113)
- 《皇朝秘史》(114)
- 《皇朝秘史》(115)
- 《皇朝秘史》(116)
- 《皇朝秘史》(117)
- 《皇朝秘史》(118)
- 《皇朝秘史》(119)
- 《皇朝秘史》(12)
- 《皇朝秘史》(120)
- 《皇朝秘史》(121)
- 《皇朝秘史》(122)
- 《皇朝秘史》(123)
- 《皇朝秘史》(124)
- 《皇朝秘史》(125)
- 《皇朝秘史》(126)
- 《皇朝秘史》(127)
- 《皇朝秘史》(128)
- 《皇朝秘史》(129)
- 《皇朝秘史》(13)
- 《皇朝秘史》(130)
- 《皇朝秘史》(131)
- 《皇朝秘史》(132)
- 《皇朝秘史》(133)
- 《皇朝秘史》(134)
- 《皇朝秘史》(135)
- 《皇朝秘史》(136)
- 《皇朝秘史》(137)
- 《皇朝秘史》(138)
- 《皇朝秘史》(139)
- 《皇朝秘史》(14)
- 《皇朝秘史》(140)
- 《皇朝秘史》(141)
- 《皇朝秘史》(142)
- 《皇朝秘史》(143)
- 《皇朝秘史》(144)
- 《皇朝秘史》(145)
- 《皇朝秘史》(146)
- 《皇朝秘史》(147)
- 《皇朝秘史》(148)
- 《皇朝秘史》(149)
- 《皇朝秘史》(15)
- 《皇朝秘史》(150)
- 《皇朝秘史》(151)
- 《皇朝秘史》(152)
- 《皇朝秘史》(153)
- 《皇朝秘史》(154)
- 《皇朝秘史》(155)
- 《皇朝秘史》(156)
- 《皇朝秘史》(157)
- 《皇朝秘史》(158)
- 《皇朝秘史》(159)
- 《皇朝秘史》(16)
- 《皇朝秘史》(160)
- 《皇朝秘史》(161)
- 《皇朝秘史》(162)
- 《皇朝秘史》(163)
- 《皇朝秘史》(164)
- 《皇朝秘史》(165)
- 《皇朝秘史》(166)
- 《皇朝秘史》(167)
- 《皇朝秘史》(168)
- 《皇朝秘史》(169)
- 《皇朝秘史》(17)
- 《皇朝秘史》(170)
- 《皇朝秘史》(171)
- 《皇朝秘史》(172)
- 《皇朝秘史》(173)
- 《皇朝秘史》(174)
- 《皇朝秘史》(175)
- 《皇朝秘史》(176)
- 《皇朝秘史》(177)
- 《皇朝秘史》(178)
- 《皇朝秘史》(179)
- 《皇朝秘史》(18)
- 《皇朝秘史》(180)
- 《皇朝秘史》(181)
- 《皇朝秘史》(182)
- 《皇朝秘史》(184)
- 《皇朝秘史》(185)
- 《皇朝秘史》(186)
- 《皇朝秘史》(187)
- 《皇朝秘史》(188)
- 《皇朝秘史》(189)
- 《皇朝秘史》(19)
- 《皇朝秘史》(190)
- 《皇朝秘史》(191)
- 《皇朝秘史》(192)
- 《皇朝秘史》(193)
- 《皇朝秘史》(194)
- 《皇朝秘史》(195)
- 《皇朝秘史》(196)
- 《皇朝秘史》(197)
- 《皇朝秘史》(198)
- 《皇朝秘史》(199)
- 《皇朝秘史》(2)
- 《皇朝秘史》(20)
- 《皇朝秘史》(200)
- 《皇朝秘史》(201)
- 《皇朝秘史》(202)
- 《皇朝秘史》(203)
- 《皇朝秘史》(204)
- 《皇朝秘史》(205)
- 《皇朝秘史》(206)
- 《皇朝秘史》(207)
- 《皇朝秘史》(208)
- 《皇朝秘史》(209)
- 《皇朝秘史》(21)
- 《皇朝秘史》(210)
- 《皇朝秘史》(211)
- 《皇朝秘史》(212)
- 《皇朝秘史》(213)
- 《皇朝秘史》(214)
- 《皇朝秘史》(215)
- 《皇朝秘史》(216)
- 《皇朝秘史》(217)
- 《皇朝秘史》(218)
- 《皇朝秘史》(219)
- 《皇朝秘史》(22)
- 《皇朝秘史》(220)
- 《皇朝秘史》(221)
- 《皇朝秘史》(222)
- 《皇朝秘史》(223)
- 《皇朝秘史》(224)
- 《皇朝秘史》(225)
- 《皇朝秘史》(226)
- 《皇朝秘史》(227)
- 《皇朝秘史》(228)
- 《皇朝秘史》(229)
- 《皇朝秘史》(23)
- 《皇朝秘史》(230)
- 《皇朝秘史》(231)
- 《皇朝秘史》(232)
- 《皇朝秘史》(233)
- 《皇朝秘史》(234)
- 《皇朝秘史》(235)
- 《皇朝秘史》(236)
- 《皇朝秘史》(237)
- 《皇朝秘史》(238)
- 《皇朝秘史》(239)
- 《皇朝秘史》(24)
- 《皇朝秘史》(240)
- 《皇朝秘史》(241)
- 《皇朝秘史》(242)
- 《皇朝秘史》(243)
- 《皇朝秘史》(244)
- 《皇朝秘史》(245)
- 《皇朝秘史》(246)
- 《皇朝秘史》(247)
- 《皇朝秘史》(248)
- 《皇朝秘史》(249)
- 《皇朝秘史》(25)
- 《皇朝秘史》(250)
- 《皇朝秘史》(251)
- 《皇朝秘史》(252)
- 《皇朝秘史》(253)
- 《皇朝秘史》(254)
- 《皇朝秘史》(255)
- 《皇朝秘史》(256)
- 《皇朝秘史》(257)
- 《皇朝秘史》(258)
- 《皇朝秘史》(259)
- 《皇朝秘史》(26)
- 《皇朝秘史》(260)
- 《皇朝秘史》(261)
- 《皇朝秘史》(262)
- 《皇朝秘史》(263)
- 《皇朝秘史》(264)
- 《皇朝秘史》(265)
- 《皇朝秘史》(266)
- 《皇朝秘史》(267)
- 《皇朝秘史》(268)
- 《皇朝秘史》(269)
- 《皇朝秘史》(27)
- 《皇朝秘史》(270)
- 《皇朝秘史》(271)
- 《皇朝秘史》(272)
- 《皇朝秘史》(273)
- 《皇朝秘史》(274)
- 《皇朝秘史》(275)
- 《皇朝秘史》(276)
- 《皇朝秘史》(277)
- 《皇朝秘史》(278)
- 《皇朝秘史》(279)
- 《皇朝秘史》(28)
- 《皇朝秘史》(280)
- 《皇朝秘史》(281)
- 《皇朝秘史》(282)
- 《皇朝秘史》(283)
- 《皇朝秘史》(284)
- 《皇朝秘史》(285)
- 《皇朝秘史》(286)
- 《皇朝秘史》(287)
- 《皇朝秘史》(288)
- 《皇朝秘史》(289)
- 《皇朝秘史》(29)
- 《皇朝秘史》(290)
- 《皇朝秘史》(291)
- 《皇朝秘史》(292)
- 《皇朝秘史》(293)
- 《皇朝秘史》(3)
- 《皇朝秘史》(30)
- 《皇朝秘史》(31)
- 《皇朝秘史》(32)
- 《皇朝秘史》(33)
- 《皇朝秘史》(34)
- 《皇朝秘史》(35)
- 《皇朝秘史》(36)
- 《皇朝秘史》(37)
- 《皇朝秘史》(38)
- 《皇朝秘史》(39)
- 《皇朝秘史》(4)
- 《皇朝秘史》(40)
- 《皇朝秘史》(41)
- 《皇朝秘史》(42)
- 《皇朝秘史》(43)
- 《皇朝秘史》(44)
- 《皇朝秘史》(45)
- 《皇朝秘史》(46)
- 《皇朝秘史》(47)
- 《皇朝秘史》(48)
- 《皇朝秘史》(49)
- 《皇朝秘史》(5)
- 《皇朝秘史》(50)
- 《皇朝秘史》(51)
- 《皇朝秘史》(52)
- 《皇朝秘史》(53)
- 《皇朝秘史》(54)
- 《皇朝秘史》(55)
- 《皇朝秘史》(56)
- 《皇朝秘史》(57)
- 《皇朝秘史》(58)
- 《皇朝秘史》(59)
- 《皇朝秘史》(6)
- 《皇朝秘史》(60)
- 《皇朝秘史》(61)
- 《皇朝秘史》(62)
- 《皇朝秘史》(63)
- 《皇朝秘史》(64)
- 《皇朝秘史》(65)
- 《皇朝秘史》(66)
- 《皇朝秘史》(67)
- 《皇朝秘史》(68)
- 《皇朝秘史》(69)
- 《皇朝秘史》(7)
- 《皇朝秘史》(70)
- 《皇朝秘史》(71)
- 《皇朝秘史》(72)
- 《皇朝秘史》(73)
- 《皇朝秘史》(74)
- 《皇朝秘史》(75)
- 《皇朝秘史》(76)
- 《皇朝秘史》(77)
- 《皇朝秘史》(78)
- 《皇朝秘史》(79)
- 《皇朝秘史》(8)
- 《皇朝秘史》(80)
- 《皇朝秘史》(81)
- 《皇朝秘史》(82)
- 《皇朝秘史》(83)
- 《皇朝秘史》(84)
- 《皇朝秘史》(85)
- 《皇朝秘史》(86)
- 《皇朝秘史》(87)
- 《皇朝秘史》(88)
- 《皇朝秘史》(89)
- 《皇朝秘史》(9)
- 《皇朝秘史》(90)
- 《皇朝秘史》(91)
- 《皇朝秘史》(92)
- 《皇朝秘史》(93)
- 《皇朝秘史》(94)
- 《皇朝秘史》(95)
- 《皇朝秘史》(96)
- 《皇朝秘史》(97)
- 《皇朝秘史》(98)
- 《皇朝秘史》(99)
- 重生之圣途风流(582)
- 出 差
- 同事的美艳二姨(51)
- 希灵淫国催眠NTR(39)
- 阻击陈老师(21)
- 文文和公公
- 重生之母女调教(56)
- 外星来客(39)
- 第一次面试被强奸
- 强奸处女女同学(5)
- 伊甸柔情(10)
- 试用(上)(4)